国金智库

《重庆科技报》(理论版)刊发我院教师文章 《“四个课堂”联动,高质量推进“党建+思政”协同育人》

文章来源:本站  发布时间:2025-04-22  浏览次数:

【编者按】《重庆科技报》(理论版)在2024年12月19日刊发我院教师文章《“四个课堂”联动,高质量推进“党建+思政”协同育人》,现全文转载,以飨读者:

“四个课堂”联动,高质量推进“党建+思政”协同育人

张栋贤 谢爱华

培养什么人、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,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,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显得尤为重要。2022年7月,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《全面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工作方案》,这不仅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,而且围绕“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、善用社会大课堂、搭建大资源平台及构建大思政体系”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。在此背景下,探索实践理论教学“第一课堂”、校内学术实践“第二课堂”、校外社会实践“第三课堂”、网络教育“第四课堂”等“四个课堂”联动模式,旨在构建“党建+思政”协同育人体系,深度融合党建与思政教育资源,凝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,确保“三全育人”理念得以精准落地、细致实施。

一、“第一课堂”协同: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入理论教学

理论教学“第一课堂”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阵地,承载着传授知识、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的重要任务,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将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入“第一课堂”,意味着要将党建理念、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党的优良传统等融入“思政课”“专业课”及“通识课”的理论教学全过程,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教育格局。

在思政课上,要不断强化课程内容与党建教育的有机结合,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,深入剖析党的理论创新成果、历史发展脉络及优良传统,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和政策精神。创新教学方法,采用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、情景模拟等互动模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;同时,融合慕课、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拓宽学习渠道,增强教学的实效性。在专业课上,要深入挖掘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和党建内涵,推进课程思政建设。加强专业教师与党建工作的紧密联系,鼓励党员教师发挥引领作用,将党的先进理念和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,增强社会责任感。同时,通过案例分析、专题讨论等方式,将专业知识与党建知识相结合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。在通识课上,要巧妙融入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容,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。通过启发式、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方式,结合跨学科知识,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。同时,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,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
二、“第二课堂”协同: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入校内学术实践

校内学术实践“第二课堂”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延伸,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术讲座、科研竞赛、创新创业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学术实践活动,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,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。

将教育教学与学生学术实践相结合,开展“党建+学术实践”的主题活动,实现课程思政的延伸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、专业实践等活动,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,做到“知行合一”,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。同时,探索建立党建与学术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机制,如设立党建与学术实践融合项目,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党建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,产出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成果。

三、“第三课堂”协同: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入校外社会实践

校外实践“第三课堂”作为高校育人的广阔舞台,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、志愿服务、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活动,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、民情和社情,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。

结合党建工作实际,开展“党建+社会实践”的主题活动,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。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、党员示范岗等活动,组织学生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开展志愿服务、扶贫帮困等活动,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品质、增长才干。同时,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,与地方政府、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建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实践基地,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。在校外社会实践中,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团队项目,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;同时,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策划、组织和实施提升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四、“第四课堂”协同: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入网络教育平台

网络教育“第四课堂”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育人阵地,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多样化、个性化、智能化、便捷化的学习需求,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便捷、高效的手段,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与形式。

一是引导学生用好用活“学习强国”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权威平台的学习资源。这些平台汇聚了优质的党建和思政教育资源,包括时政新闻、理论文章、视频课程等,满足学生拓展学习的需求。二是探索自建网络思政教育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,定期发布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相关信息和资源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。三是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,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跟踪和分析。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数据,分析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,根据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推荐资源。四是创新网络党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。结合网络特点和学生实际,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党建教育活动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党建活动,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。

"四个课堂"的协同联动,构成了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渠道与高效策略。它们将党建精髓与思政理念深度融入教育体系的每个环节,实现教学互动、学术深耕、社会实践与网络培育的紧密融合,打造出互补共进、相得益彰的育人生态。这不仅着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,还精心引导学生塑造正向的世界观、人生观与价值观,旨在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感、创新活力与实践本领的时代新人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
作者:张栋贤,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,新时代“大思政”育人工作室主持人;谢爱华,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

项目来源: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:“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”(序号768);2024年度广东金融学院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: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虚拟研室(序号8)

联系我们

    广东金融学院国家金融学学院 版权所有

    校址:广州市天河区迎福路527号 | 邮编:510521

   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127号   粤ICP备05008840号